“汽车产业链与手机和半导体一样,是全球化高度复杂分工的产业,中国应该以开放合作来拉住全球汽车产业链相关的上下游企业。对欧盟正在推动的规则壁垒,我们也应该加快构建通用规则,在更大范围内提升应对国际规则壁垒的能力,提升竞争优势。”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、研究员张茉楠近日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,中国应该继续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超前布局,同时在“斗争中合作”,加大开放力度,应对美欧贸易保护措施带来的风险。
继续在关键领域“超前布局”
2023年,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,同比增长57.9%,首次跃居全球第一。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.3万辆,同比增长77.6%,前三大出口市场为比利时、泰国和英国。
2023年9月,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。国内学者认为,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或将受到美欧贸易保护措施的进一步影响。
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近日接受彭博社专访时说,目前已有9类中国输欧产品受到欧方反补贴或反倾销调查,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电动汽车。一些欧盟成员国代表表示,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调查是出于政治动机。傅聪指出,启动类似调查通常需要盟内产业提出申请,但此次系欧盟委员会自主发起,相关做法必然会扭曲调查结果,对中方很不公平。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1月29日举行第171期“经济每月谈”,聚焦“汽车产业发展态势与展望”。张茉楠说,当前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加剧,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的优势产业,会更多地面对西方国家的打压。由于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,可以预见中美以及中欧之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。
“第一个应对思路是‘战略互卡’。现在我们在很多领域依然受制于人,美国一旦搞保护主义和封锁,很多产业链条都面临巨大风险。我们应该围绕‘卡脖子’和一些关键的领域进行超前布局。”张茉楠说,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取得的发展得益于20年前相关主管部门进行的布局,换来了眼前的先发优势。在下一轮汽车产业竞争中,中国依然要在关键环节进行超前布局,尤其是在技术领域、基础研发方面,投入更多战略性资源。
以开放合作应对贸易保护主义
日前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,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坦言,汽车产业在外部形势上还面临消费需求不够旺盛,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主义行径等不利因素。他指出,汽车产业是一个国际化产业,2024年还将继续推动国际化发展,倡导协同创新、全球化发展,推动消除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政策,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。
张茉楠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说,从产业链角度来说,汽车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,都会面临供应链的风险。疫情期间汽车芯片短缺给全球汽车产业链带来的影响就是实例。中国应该以开放合作来拉住全球汽车产业链相关的上下游企业。超大规模的市场也是中国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重要筹码。
2023年7月,欧盟正式发布《新电池法案》,这是首个以法规形式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,涵盖了电池生产、使用、再利用和回收各阶段,旨在推动电池行业向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。2023年10月,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启动试运行,欧盟将对从境外进口的特定产品要额外征收碳边境调节费用,产品覆盖范围包括电力、钢铁、铝业、水泥、化工、氢六大行业。
“以开放的市场来应对欧美对华‘脱钩’,在汽车领域更应该加大开放力度。”张茉楠说,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和《新电池法案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规则壁垒和贸易壁垒,但如果能够积极应对,构建与发达国家通用的规则,例如加紧布局碳市场,加快新能源电池管理领域标准的制定,反而能在更大范围内提升我们应对国际规则壁垒的能力,提升竞争优势。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
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信息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内容仅供参考,若不慎涉及侵权,请在相关内容刊发之日起30日内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。
联系电话:010-68844089
邮箱:847001162@qq.com